哥特式建築風格感悟?
“哥特式”建築,又譯作“哥德式”建築,最早的哥特式是從羅馬風自然的演變過來的,如對羅馬式十字拱的繼承和發展。哥特式建築在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主要用於教堂。
哥特式建築的概念:
哥特式建築(英語:Gothic architecture),或譯作歌德式建築,是一種興盛於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它由羅曼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複興建築所繼承。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德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詞則於文藝複興後期出現,帶有貶意。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拱。
哥特式建築的風格:
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聖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常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
“哥特式”一詞在文藝複興後期出現,帶有貶義,16世紀意大利文藝複興的藝術思潮是崇尚古代希臘羅馬的藝術風格,而哥特式藝術與之不同,並貶為半開化的野蠻樣式,歐洲又把哥特人當做蠻族來看待,所以便把“哥特”強加給這種藝術了。但是哥特式藝術不但體現在建築藝術方麵,同時也包括雕刻,繪畫和工藝美術等方麵。哥特式建築的名聲盡管一直不好,但實際情況是無論在建築風格上,還是建築結構上,哥特式都表現得相當不錯,在技術和藝術和諧一致上,哥特式達到了希臘——羅馬風格達到的高度。和它相比羅馬風可以說是簡單而粗糙的,哥特式在當時確實代表著文明與進步。它是歐洲中世紀建築藝術的頂峰並形成了歐洲教堂建築的黃金時代。“十字平麵”形以及門上的千姿百態的浮雕。教堂的平麵基本為“拉丁十字形”這是繼承羅馬式建築,但擴大了祭壇的麵積。教堂的大門層層往內推進,有大量浮雕,形象生動,刻畫逼真。
法國巴黎聖母院就是一座哥特式風格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納河畔,位於整個巴黎的中心。它的地位,曆史價值都無與倫比,是曆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該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築風格,祭壇,回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教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
除了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德國的科隆大教堂,英國的林肯教堂和意大利的米蘭教堂,都是哥特式建築的代表作,尤其是科隆大教堂,被譽為哥特式的完美典範。
哥特式建築總結
12世紀,西歐先進地區的城市發展到了新的階段。手工業和商業的行會普遍建立起來,城市為擺脫封建領主的統治而進行的解放運動如火如荼。同時,法國中央王權也逐漸加強,同封建分裂狀態進行鬥爭。在這場鬥爭中,教會是分裂的,有的支持王權,喲的支持大封建主。此時的建築也獲得了光輝成就,這時期的代表性建築是哥特式教堂。聖德尼教堂夏特爾主教堂,成熟的代表是巴黎聖母院,最繁榮時期的作品是韓斯主教堂、亞眠主教堂、琅城的主教堂、林肯主教堂、索爾茲伯雷主教堂、烏爾姆主教堂、米蘭主教堂、科隆主教堂、波未主教堂、坎特伯雷主教堂、西敏寺、法國王家宮廷小禮拜堂、德國溫切斯特主教堂、西班牙伯各斯主教堂、督萊多主教堂、西班牙的瓦拉道立得聖格裏高利禮拜堂、英國諾頓聖菲利普喬治旅館、貢比埃涅市政廳、魯昂的法院、葛合府邸、巴黎的克呂尼府邸法國的喀爾卡鬆堡比利時,布魯日市政廳的過得恩格林傑門。
“哥特式”建築被人們主要應用於教堂。在中世紀高峰晚期盛行於歐洲,也影響到了一些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創造了新的建築型製和結構體係,在建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時也形成了自身強烈的風格,以尖券,尖形肋骨拱頂,扶壁為其特點體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它藝術均有重大影響。哥特式大教堂等建築藝術已經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這種建築藝術將在現代及未來的建築藝術史中大放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