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十大史書?
1、史記
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曆史,前後經曆了14年,才得以完成,規模巨大,體係完備,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曆代“正史”所傳承,除“表”和“書”外都是以人物為中心來編排史料的,人物傳記既精彩又富有文學性,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2、資治通鑒
在中國最好的史書排行中能與《史記》能一較高下的隻有這部《資治通鑒》,本書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涵蓋16朝1362年的曆史,內容體例嚴謹、脈絡清晰、網羅宏大、體大思精、史料充實、考證稽詳、敘事詳明、繁簡得宜。司馬光對《資治通鑒》文獻整理思想,文獻整理模式及方法,不僅結出了豐碩成果,豐富了中國古典文獻學理論,而且對文獻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成書以來,曆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作為曆代君王的教科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
3、漢書
《漢書》是中國著名的史書,它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曆時二十餘年,與《史記》、《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在中國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它寫社會各階層人物都以“實錄”精神,平實中見生動,堪稱後世傳記文學的典範,《霍光傳》、《蘇武傳》、《外戚傳》、《朱買臣傳》等都收錄其中。
4、後漢書
本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曆史學家範曄編撰,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全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井井有條地敘述了東漢一代的曆史興亡大勢,錯落有致地描畫出東漢一代的社會、民情與人物百態。
5、三國誌
對三國曆史感興趣的朋友非常多,想要深入了解的話關於三國最有名的史書就是這部《三國誌》了。本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曆史全貌,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曆史的史書中,獨有陳壽的《三國誌》可以同《史記》、《漢書》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隻有《三國誌》還一直流傳到現今,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6、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經典史書之一,它是唐宋以後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國史學史尤其是唐宋以後史學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仿《春秋》筆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現微言大義,個人好惡往往影響了史實的記述,終於招致了後人的批評。但是歐陽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大家,古文運動的領導人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筆簡潔,敘事生動,當時人就認為它的筆力與《史記》不相上下,《新五代史》的文筆之出色,在二十四史中非常罕見。
7、尚書
《尚書》是儒家經典之一,曆代儒客研習之基本書籍,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曆史文獻彙編,是部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獻的古代重要史書,主要記錄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傾向,是以天命觀念解釋曆史興亡,以為現實提供借鑒,這種天命觀念具有理性的內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書中文字詰屈艱深,晦澀難懂,但它標誌著史官記事散文的進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聲氣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語言的形象化以及語言表達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對場麵的具體描寫。
8、春秋
《春秋》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蘊涵著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學著作,這是從先秦孟、荀到兩漢馬、班諸家一致的看法,兩漢以後,今文經學衰微,學者多受古文經學門戶之見的影響,開始視《春秋》為曆史學著作,並由此引發了長期以來聚訟紛紜的《春秋》性質之爭,而且本書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9、左傳
《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標誌著我國敘事散文的成熟,它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曆史和春秋時期曆史的重要文獻,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於它具有強烈的儒家思想傾向,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曆史資料,《左傳》在史學中的地位被評論為繼《尚書》、《春秋》之後,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10、戰國策
《戰國策》。本書是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曆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曆史事件,是戰國曆史的生動寫照,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縱橫家的言論和事跡,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麵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誌著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
11、國語
《國語》是非常有名的史書,它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撰,該著作記錄範圍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約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公元前453年)。《國語》中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曆史事件與傳說,本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陳壽的《三國誌》、崔鴻的《十六國春秋》、吳任臣的《十國春秋》,都是《國語》體例的發展。另外,其縝密、生動、精煉、真切的筆法,對後世進行文學創作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12、隋書
《隋書》是中國史書中修史水平是較高的一部,由唐代魏征主編,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曆時三十五年,記載了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共38年的曆史,本書弘揚秉筆直書的優良史學傳統,品評人物較少阿附隱諱,主編魏征剛正不阿,他主持編寫的紀傳,較少曲筆,不為尊者諱,保存了大量政治、經濟以及科技文化資料。其中十誌記載梁、陳、北齊、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製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漢魏,在正史書誌中,一直享有較高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