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最講究吃的民族?
蒙古族是一個曆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
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回族·麵點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曆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
苗族·酸魚湯
苗族的音樂舞蹈曆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傣族·豬肉幹巴
傣族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典型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幹巴、醃蛋、幹黃鱔等。
傈(li)僳(su)族·漆油燉鴨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
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習慣於飯菜一鍋煮的烹製方法,即在做飯時,先把米放入鍋內熬煮,中間更換兩次水,待米快熟時,放進青菜、白菜直至菜爛。
典型食品:有漆油燉鴨、清水煮小豬、豬蹄珍珠粥等。
藏族·酥油茶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
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裏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例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製而成。
壯族·寧明壯粽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
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族擅長烤、炸、燉、醃、鹵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