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投其所好?
企業在運營資本過程中,善於捕捉顧客所好,並生產出顧客所好的“東西”,以滿足顧客的“某種特殊需要”,因此,關注的不僅僅是產品的質量,更是特殊顧客的特殊需要。
欲投其好,須知所好。這是把握投好的一個關鍵。
顧客之好,一種雖容易體會、卻難把握的客觀存在。說難,“趙錢孫李,各有所愛”,何況是各國顧客之好。就說地毯吧,有關單位通過大量調查研究,作了這樣的概括:“日本喜歡新,歐洲喜歡古,中東色彩土,北美不古也不土,香港市場傳統味足。”
其實,即使在同一國家、地區,諸顧客對質地、款式、花型、價格等要求,也不盡相同,並隨社會的發展而有所變動。顧客之好,確實很難把握。說易,人人當過顧客,皆有切身感受。當然,這並非以本國、本人之好替代他國、他人之好,而是以凋查研究為基礎,以顧客身份為出發點,認真揣摩他國、他人之好。
擴展資料
顧客之所以購買某種產品並不是因其質地優良,而更主要的是因其能夠滿足顧客的某種特殊需要。當然,產品也必須具有符合商業銷路的質量,否則是不可能有銷路的。但是,必須把產品的實用性放在首位,而不應把產品的質量放在首位。
概括起來,把握他人之好,包括尋好。各國,各地顧客之好,就是最富於想象的人也難以想象。以服裝、麵料為例:地處撒哈拉大沙漠的毛裏尼亞,男人好穿一件耗料9米的白色無袖大袍,女人好裹一塊花色鮮豔、不加縫製的布匹。
阿根廷流行鄉土味很濃的“老太太花型”,連續多年,久盛不衰;在俄羅斯婦女的眼裏,中國的大牡丹型的花布,土氣中散發著獨特的“東方美”;在美國市場上,印花布襪子(用印花燈芯絨、印花牛仔布製作)竟供不應求。
識人是一種本領。通過了解對方的性格、身份、地位及興趣,投其所好地辦事,往往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富人辦事前,往往會先了解對方的性格、身份、地位和興趣,然後投其所好,避其所忌,攻其虛,得其實,這樣辦起事來才能措置自如,成功有望。窮人則做不到這一點,往往會出師不利、逢事受挫,一招錯後滿盤輸,致使本應能辦成的事也辦砸了。
1.了解對方的性格好辦事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有的人喜歡聽奉承話,給他戴上幾頂“高帽”,他就會使出渾身力氣幫你辦事;有的人則不然,你一給他戴“高帽”,反而引起了他敏感性的警惕,以為你是不懷好意;有的人剮愎自用,你用激將法,才能使他把事辦好;有的人脾氣暴躁,討厭喋喋不休的長篇說理,跟他說話辦事就不宜拐彎抹角。
所以,與人辦事,一定要弄清這個人的性格,依據他的性格,投其所好,或投其所惡才會對辦事有好處。
春秋時期,齊國有田開疆、古冶子、公孫捷三勇士,很得國王齊景公寵愛。三人結義為兄弟,自稱“齊國三傑”。他們挾功恃寵,橫行霸道,目中無人,甚至在齊王麵前也“你我”相稱。亂臣陳無宇、梁邱據等乘機收買了他們,陰謀奪取政權。
相國晏嬰眼見這股惡勢力逐漸擴大,危害國政,暗暗擔憂。他明白奸黨的主力在於武力,三勇士就是王牌,屢次想把三人幹掉,但他們正得寵,如果直接行動,齊王肯定不依從,反而會弄巧成拙。
有一天,鄰邦的國王魯昭公帶了司禮的臣子叔孫來訪問,謁見齊景公。景公立即設宴款待,也叫相國晏嬰司禮;文武官員全體列席,以壯威儀;三勇士也奉陪,威武十足,擺出不可一世的驕態。
酒過三巡,晏嬰上前奏請,說:“眼下禦園裏的金桃熟了,難得有此盛會,可否摘來宴客?”
景公即派掌園官去摘取,晏嬰卻說:“金桃是難得的仙果,必須我親自去監摘,這才顯得莊重。”
金桃摘回,裝在盤子裏,每個有碗口般大,香濃紅豔,清芳可人。景公問:“隻有這麼幾個嗎?”
晏嬰答:“樹上還有三四個未成熟,隻可摘6個!”
兩位大王各拿一個吃,佳美可口,互相讚賞。景公乘興對叔孫說:“這仙桃是難得之物,叔孫大夫賢名遠播,有功於邦交,賞你一個吧!”
叔孫跪下答:“我哪裏及得上貴國晏相國呢,仙桃應該給他才對!”
景公便說:“既然你們相讓,就各賞一個!”
盤裏隻剩下兩個金桃,晏嬰複請示景公,傳諭兩旁文武官員,讓各人自報功績,功高者得食此桃。
勇士公孫捷挺身而出說:“從前我跟主公在桐山打獵,親手打死一隻吊睛白額虎。解主公之圍,這功勞大不大呢?”
晏嬰說:“擎天保駕之功,應該受賜!”
公孫捷很快把金桃咽下肚裏去,傲眼橫掃左右。古冶子不服,站起來說:“虎有什麼了不起,我在黃河的驚濤駭浪中,浮沉九裏,斬驕龜之頭,救主公性命,你看這功勞怎樣?”
景公說:“真是難得,若非將軍,一船人都要溺死!”把金桃和酒賜給他。可是,另一位勇士田開疆卻說:“本人曾奉命去攻打徐國,俘虜500多人,逼徐國投降,威震鄰邦,使他們上表朝貢,為國家奠定盟主地位。這算不算功勞?該不該賞賜?”
晏嬰立刻回奏景公說:“田將軍的功勞,確比公孫捷和古冶子兩位將軍大10倍,但可惜金桃已賜完了,可否先賜一杯酒,待金桃熟時再補?”
景公安慰田開疆說:“田將軍!你的功勞最大,可惜你說得太遲。”
田開疆再也聽不下去,按劍大嚷:“斬龜打虎,有什麼了不起?我為國家跋涉千裏,血戰功成,反受冷落,在兩國君臣麵前受辱,為人恥笑。還有什麼顏麵立於朝廷上?”拔劍自刎而死。
公孫捷大吃一驚,亦拔劍而出,說:“我們功小而得到賞賜,田將軍功大,反而吃不著金桃,於情於理,絕對說不過去!”手起劍落,也自殺了。古冶子跳出來,激動得幾乎發狂地說:“我們三人是結拜兄弟,誓同生死,今兩人已亡,我又豈可獨生?”
話剮說完,人頭已經落地,景公想製止也來不及了。齊國三位武士,無論打虎斬龜,還是攻城掠地,確實稱得上勇敢,但隻是匹夫之勇。兩個桃子殺了三個勇士。晏嬰就是抓住了他們不能忍耐自己驕悍之勇的性格,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對方的性格,是我們與其辦事的最佳突破口。投其所好,便可與其產生共鳴,拉近距離;投其所惡,便可激怒他,使其行為按我們的意願進行。無論跟什麼樣的人辦事,我們都應首先摸透他的性格,依據其性格“對症下藥”,就很容易“藥到病除”,辦事成功。
2.了解對方身份地位辦事
無論在哪個國度、哪個年代,地位等級觀念都是很強的,對方的身份、地位不同,你說話的語氣、方式以及辦事的方法也應有異。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對什麼人都是一視同仁,則可能會被對方視為無大無小、無尊無賤。對方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會認為你這樣做沒有教養,不懂規矩,因而他不喜歡聽你的話,不願幫您的忙,或者有意為難你,這樣就可能阻礙了你辦事的路子,使所辦之事一波三折。
宋朝知益州的張詠,聽說寇準當了宰相,對其部下說:“寇準奇才,惜學術不足爾。”這句話一語中的。張詠與寇準是多年的至交,他很想找個機會勸勸老朋友多讀些書。因為他身為宰相,關係到天下的興衰,理應學問更多些。
恰巧時隔不久,寇準因事來到陝西,剛剛卸任的張詠也從成都來到這裏。老友相會,格外高興,寇準設宴款待。在郊外送別臨分手時,寇準問張詠:“何以教準?”張詠對此早有所慮。正想趁機勸寇公多讀書。可是又一琢磨,寇準已是堂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怎麼好直截了當地說他沒學問呢?張詠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條斯理地說了一句:“《漢書・霍光傳》不可不讀。”當時寇準弄不明白張詠這話是什麼意思,可是老友不願就此多說一句,言訖而別。回到相府,寇準趕緊找出《漢書・霍光傳》,他從頭仔細閱讀,當他讀到“光不學無術,諫於大理”時,恍然大悟,自言自語地說:“此張公謂我矣!”(這大概就是張詠要對我說的話啊!)是啊,當年霍光任過大司馬和大將軍的要職,地位相當於宋朝的宰相,他輔佐漢朝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學習,不明事理。這與寇準有某些相似之處。因此寇準讀了《漢書・霍光傳》很快明白了張詠的用意,感到從中受益匪淺。
寇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為人剛毅正直,思維敏捷,張詠讚許他為當世“奇才”。所謂“學術不足”,是指寇準不大注重學習,知識麵不寬,這就會極大地限製寇準才能的發揮,因此,張詠要勸寇準多讀書加深學問的意思既客觀又中肯。然而,說得太直,對於剛剛當上宰相的寇準來說,麵子上不好看,而且傳出去還會影響其形象。張詠知道寇準是個聰明人,給了一句“《漢書・霍光傳》不可不讀”的贈言讓其自悟,何等婉轉曲折,而“不學無術”這個連常人都難以接受的批評,通過教讀《漢書・霍光傳》的委婉方式,使當朝宰相也愉快地接受了。“借它書上言,傳我心中事”,張公辭令,高雅至極!
聰明人都是懂得看對方的身份、地位來辦事的,這也是自己辦事能力與個人修養的體現,平常我們所說的“某某人會來事”,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才智上。這樣的人不隻是當領導的器重他,做同事的也不討厭他,這樣的人辦事的成功率當然要高。
3.了解現實狀況好辦事
假如有一天,你去找你的上司請他出麵幫助你辦某件事。
平常你的上司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在工作上也頗得心應手,單位內的人都認為他很有前途,可是,這一天,他顯露出悲傷的臉色,很可能是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他雖不說出來,一直在努力地抑製,可總會自然而然地在臉上流露出苦惱的表情。對這位上司來說,這實在是件很尷尬的事,為了不讓部下知道,表麵極力裝得若無其事。午餐後,他用呆滯的眼神望著窗外,此時,他那迷惑惘然的臉色,已失去了朝氣。你對這種微妙的臉色和表情之變化,不能不予以注意。你盡你最大的設想,找出領導真正苦惱的原因,並對他說:“科長,家裏都好嗎?”以假裝隨意問安的話,來開啟他的心靈。
“不!我正頭痛呢,我太太突然病倒了!”
“什麼?你太太生病了!我怎麼一點都不知道?現在怎麼樣?”
“其實也不需要住院,醫生讓她在家中療養。太太生病後,我才感到諸多不便。”
“難怪呢!我覺得科長你的臉色不好,我還以為你有什麼心事,原來是你太太生病了。”
“想不到你的觀察力這麼敏銳,我真佩服你。”
他一麵說著,臉上一麵露著從未有過的笑容,此刻可以知道你成功了。在人生最脆弱的時候去安慰他,這才是當部下的人應有的體諒和善意。上司由於悲傷,故心靈呈現出較脆弱的一麵。更不應再去刺激他,而應當設法讓他悲傷的心情逐漸淡化。上司的苦惱,在尚不為人知曉前,自己應主動設法了解,相信你的這份善意,即使是“鬼”也會受感動的。自然,這以後,上司會心甘情願地幫你辦事。
視對方的現實狀況辦事,還有重要的一條是不能犯忌,如果犯了所求對象的忌諱,恐怕該成的事也難辦成了。
對性格外向、愛好交際的人,在辦公室與他們的談話,一般不會有什麼副作用,而對性格內向、膽小怕事和敏感多心的人則容易產生副作用。此時,就應當換個環境,在室外、院子裏隨便談心,才容易達到說服的目的。
托人辦事時隻一味地談自己的事,並不停地說“請你幫忙,請你幫忙”之類的話,會讓人感到厭惡、不耐煩的。
假如想把自己的請求向對方說明,就應該先擺出願意聽取對方講話的姿態來,有傾聽別人言談的誠意,別人也才會願意聽你說話。
談話的話題應該視對方的情形而定,再好的話題,若不能符合對方的需要,就無法引起對方的興趣,最好是想辦法引起彼此共同的話題來,才能聊得投機,然後再設法慢慢地把話題引入自己所要淡論的範圍裏。
在日常談話中,一般人都是說些身邊瑣事,這或許想向對方表示親切。在正式交談中,希望你不要把老婆、兒女當作談話的資料,否則總不免給人娘娘腔和不務正業的感覺。
談話先從政治、經濟等比較嚴肅的題目開始,然後再涉獵到文學、藝術和個人的興趣方麵等比較輕鬆的話題。總之,將自己的觀點、見解堂堂正正地公布出來,使得彼此都能有共同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談話。
一個善於托人的人,一定很注重禮貌,用詞考究,不致說出不舍時宜的話,因為他知道不得體的言辭往往會傷害別人,即使事後想再彌補也來不及了。相反地,如果你的舉止很穩重,態度很溫和,言詞中肯動聽,雙方自然就能談得投機,托辦的事自然也容易辦成。
所以要使對方對你產生好感,必須言語和善,講話前先斟酌思量,不要想到什麼說什麼,這樣會引起別人皺眉頭,自己卻還不知道為什麼。那些心直口快的朋友平時要多培養一下自己深思慎言的作風,切不可像隨地吐痰似的不看周圍是何處便脫口而出,那樣會影響到自身的形象和辦事的效果。
4.了解對方心理好辦事
通過對方無意中顯示出來的態度和姿態,了解他的心理,有時能捕捉到比語言表露得更真實、更微妙的內心想法。
例如,對方抱著胳膊,表示在思考問題;抱著頭,表明一籌莫展;低頭走路、步履沉重,說明他心灰氣餒;昂首挺胸,高聲交談,是自信的流露;女性一言不發,揉搓手帕,說明她心中有話,卻不知從何說起;真正自信而有實力的人,反而會探身謙虛地聽取別人講話;抖動雙腿常常是內心不安、苦思對策的舉動,若是輕微顫動,就可能是心情悠閑的表現。
懂得心理學的人常常通過人體的各種表現,揣摸對方的心理。達到自己辦事的目的。
推銷員在星期天做家庭訪問,必定會注意受訪夫婦翹腿的順序。如果是妻子先換腳,然後丈夫跟著換,可認為是妻子比較有權利,隻要針列’妻子進行進攻,90%可以成功;若情形相反,當然是丈夫比較有權利,這就需要針對丈夫進攻了。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一般初次見麵時目光轉移視線者,被認為具有積極性格。根據某評論家所言,能否控製對方,決定於最初的30秒鍾。換句話說,兩人眼睛對望,然後先把視線轉開的人會獲得控製權,因為你把眼睛轉開了,對方就會擔心你的想法,由於開始費心思,以後他會更注意你的視線,當然也就任由你擺布了。
許多有經驗的人,經常通過握手來看透對方微妙的心理動態。這一奧妙在於通過掌心的潮濕情形來判斷。人類在遭遇到恐懼、驚訝的事情而發生感情變化時,自律神經會與自己的意識發生作用,造成呼吸混亂,以及血壓升高與脈搏加速,或是汗腺的興奮(神經式發汗)等,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們看比賽時,比賽現場緊張時手掌心會捏把汗,也是由此而來。所以如果你和對方握手,獲知對方手心出汗,即表示其人情緒高昂,心理已失去平衡。
曾有個經驗豐富的警察,提議在詢問嫌疑犯時找理由與他輕輕握手。開始問話前就先握一次手,以後在說到核心的問題時,再度輕握一下對方的手,這時,如果原本幹燥的手掌冒出了很多汗,即可大致知道真相了。
最好的例子,即是電視連續劇《柯倫坡警探》,柯倫坡警探個子雖然不高,但握手時他一定是把眼睛抬起來直視對方,凶手一旦被這雙銳利的眼睛所凝視,內心必會感到不安,何況他的手掌大而有力。這肘,凶手會發現自己一開始即處於不利的立場,隻要讓凶手陷入這種心理狀況,其餘就靠柯倫坡警探巧妙的推理能力,案子很自然地迎刃雨解了。
辦事之前,通過察顏觀色把握住對方的心理,理解他的微妙變化,有助於我們把握事態的進展。